1、《茶馆》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
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化。通过一个叫裕泰的茶馆揭示了近半个世纪****的黑暗**、光怪陆离,以及在这个**中的芸芸众生。
剧本中出场的人物近50人,除茶馆老板之外,有吃皇粮的旗人、办实业的资本家、清官里的太监、信奉洋教的教士、穷困潦倒的农民,以及特务、打手、警察、流氓、相士等。
人物众多但性格鲜明,能够“闻其声知其人”,“三言两语就勾出一个人物形象的轮廓来”。作品通过茶馆老板王利发对**“裕泰茶馆”的惨淡经营。
描写他虽然精明圆滑、呕心沥血,但终于挡不住衰败的结局,从侧面反映了****的走向。剧作在国内外多次演出,赢得了较高的评价,是**当代戏剧创作的经典作品。
2、《龙须沟》
《龙须沟》是一曲****新**的颂歌,它以主人公程疯子在旧**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的故事,反映了****解放前后的不同命运以及他们对*对**的拥护和热爱。
该剧描写了北京一个小杂院4户人家在**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表现了新旧时代两重天的巨大变化。剧中塑造了程疯子、王大妈、娘子、丁四嫂等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3、《残雾》
老舍4幕话剧《残雾》写于1939年,取材于重庆的**现实,剧中的洗**一面高喊抗战,道貌岸然,一面贪财、好色、弄权,他不仅利用职权玩弄女性,还与汉奸勾结。
为其窃取情报,后来事败被俘,使他身陷囹圄。他不得已供出了女汉奸,而此时这位神通广大的女子,却公然到一位**要员家中赴宴去了。
老舍的喜剧,意在拂去笼罩在抗战形势下的“残雾”,把讽刺的锋芒直刺腐朽的统治。剧中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俏皮。1939年11月,该剧由怒吼剧团在重庆首演。
4、《红大院》
《红大院》:剧作家老舍编剧,夏淳、柏森导演:的戏剧。这个戏,以北京“大杂院”的生活为题材,写出了北京小市民层在整风中的变化。
“大杂院”是北京市民所熟习的。过去,北京这种大杂院是很多的,它适合于小市民的薄弱的经济能力和各自为政的生活方式。其中,个休劳动者、手工业工人占大多数。
他们并不属于同一个集体,但是住在同一个大门里,这就造成了大杂院生活的复杂性。另外,大批的“家庭妇女”是生活在大杂院里面的。
每天,男人们上班的上班,上工的上工去了,她们便是大杂院的实际的主人,而这些“家庭妇女”一向受历史传统的束缚。
解放后她们的思想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剧中真实的反映了解放后街道的变化,反映了街道的新风气、新面貌,和****萌芽在街道居民中的成长。
5、《谁先到了重庆》
《谁先到了重庆》共有四幕,内容为主人公吴凤鸣帮助弟弟凤羽逃出北平沦陷区去重庆参加抗战,自己则留在北平刺杀日本军官和汉奸。
**以身殉国。牺牲前说,“还是我先到了重庆”。在这里,重庆已成为抗战的中心和精神的象征。一颗心先到重庆,就是为抗战献身。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老舍
老舍话剧代表作品2个:《茶馆》、《龙须沟》。
1、《茶馆》
《茶馆》是现代文学家老舍于1956年创作的话剧,1957年7月初载于巴金任编辑的《收获》杂志创刊号。1958年6月由**戏剧出版社出版单行本。剧作展示了戊戌变法、军阀混战和新**成立前夕三个时代近半个世纪的**风云变化。
2、《龙须沟》
《龙须沟》是一曲****新**的颂歌,它以主人公程疯子在旧**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的故事。该剧描写了北京一个小杂院4户人家在**变革中的不同遭遇,表现了新旧时代两重天的巨大变化。
剧中塑造了程疯子、王大妈、娘子、丁四嫂等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话剧的特点:
1、舞台性
古今中外的话剧演出都是借助于舞**成的,舞台有各种样式,目的有二:一利演员表演剧情,一利观众从各个角度欣赏。
2、直观性
话剧首先是通过演员的姿态、动作、对话、独白等表演,直接作用于观众的视觉和听觉;再用化妆、服饰等手段进行人物造型,使观众能直接观赏到剧中人物形象的外貌特征。
3、综合性
话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其特点是与在舞台塑造具体艺术形象、向观众直接展现**生活情景的需要和适应的。
4、对话性
话剧区别于其他剧种的特点是通过大量的舞台对话展现剧情、塑造人物和表达主题的。其中有人物独白,有观众对话,在特定的时间、空间内完成戏剧内容。
这个问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因为每个人的想法不同,所以这样的问题也就有着很多种答案,笔者的说法也不会一定对,但是就这题给大家说说笔者自己的看法。
老舍先生
老舍作为我国**的作家,这么多年以来为我国产出了不少高质量的文学作品。让我们华夏儿女受益匪浅,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让我们增强一下对老舍先生的了解吧。
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是北京满族正红旗人,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是我国**的**家,艺术家,是我们新**成立之后**位授予**艺术家身份的作家。
老舍先生是作家界的劳模,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可贵的话剧文学作品,我在这里简单地罗列几个例子。像是《龙须沟》,《茶馆》,《归去来兮》,《**至上》,《谁先到重庆》,《张自忠》等等。
老舍先生画像
这里我们重点讲讲《龙须沟》,龙须沟是个地名,就是位于北京的一条臭水沟,在这里生活的是位于底层的体力劳动者和手艺人。这群人经常受到***,当地的地痞无赖的欺负,生活环境恶劣。
**的前部分一直描写的是这群老**悲惨和不幸的生活遭遇,解放后,****治理了龙须沟,对以黑旋风和冯麻子为首的地痞无赖予以法办。治理了龙须沟,龙须沟沿岸**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该**描写了生活在同一地区的老**在旧**和新**的不同生活境遇。歌颂了***和****对群众的关心,为**谋福祉,并使其过上好日子的伟大成就。
老舍先生话剧
以上就是我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一点不成熟看法,不代表任何参考建议,如有不妥不周之处,希望批评指正哦。
《有茶馆》、《路驼祥子》、《四世同堂》、《龙须沟》、《残雾》、《谁先到了重庆》、《张自忠》、《面子问题》、《大地龙蛇》、《桃李春风》(与人合著)、《忠烈图》、《方珍珠》、《生日》、《春风秋实》、《西望长安》、《荷珠配》、《神拳》、《归去来兮》、《秦氏三兄弟》、《青蛙骑手》、《宝船》(童话剧)、《红大院全家福》、《秦霞丹雪》。
《茶馆》是一部非常**的话剧。剧作者老舍 (1899—1966年),原名舒庆春, 字舍予。老舍是他的笔名。满族,北京人。****的现代文学家。老舍的《茶馆》创作于1956年,他以独特的艺术手法,把三个历史时期的****变迁状况,装进了不足5万字的《茶馆》里, 以话剧的形式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龙须沟》是一曲****新**的颂歌,它以主人公程疯子在旧**由艺人变成“疯子”,解放后又从“疯子”变为艺人的故事,反映了****解放前后的不同命运以及他们对*对**的拥护和热爱。这出话剧最初由当初的“老人艺”话剧队在1951年2月演出,焦菊隐导演,主要演员有于是之、叶子、黎频、韩冰、郑榕、杨宝琮、李大千等。《龙须沟》演出后获得了巨大成功。
《残雾》写于1939年,取材于重庆的**现实,剧中的洗**一面高喊抗战,道貌岸然,一面贪财、好色、弄权,他不仅利用职权玩弄女性,还与汉奸勾结,为其窃取情报,后来事败被俘,使他身陷囹圄。他不得已供出了女汉奸,而此时这位神通广大的女子,却公然到一位**要员家中赴宴去了。老舍的喜剧,意在拂去笼罩在抗战形势下的“残雾”,把讽刺的锋芒直刺腐朽的统治。剧中人物性格鲜明,语言生动、俏皮。
《谁先到了重庆》是老舍于1942年7月创作的 一部话剧。全剧共有四幕,内容为主人公吴凤鸣帮助弟弟凤羽逃出北平沦陷区去重庆参加抗战,自己则留在北平刺杀日本军官和汉奸,**以身殉国。牺牲前说,“还是我先到了重庆”。在这里,重庆已成为抗战的中心和精神的象征。一颗心先到重庆,就是为抗战献身。
《茶馆》的前身《秦氏三兄弟》1956年老舍写成一部宣传普选的话剧,秦氏三兄弟四幕六场以戊戍维新辛亥革命,北伐战争解放前夕,四个历史时期作为剧情背景,人物众多。
戏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写起,一直写到1948年反动派选举北京市参议院这出戏的。**幕第二场是写清末北京的裕泰茶馆,也就是现在所看到的茶馆的**幕。据说在完成秦氏三兄弟初稿的时候,老舍照例与人艺的演员们进行讨论,结果裕泰茶馆一场大获赞赏。
有人建议老舍不如把茶馆里的戏写下去,于是有了茶馆里的第二幕与第三幕。所不同的是原来秦氏三兄弟的主人翁秦仲义到了茶馆里只成为众人之一,而秦家其他两兄弟都不见了。
拓展资料:
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上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北京满族正红旗人。**现代**家、作家,语言**、**艺术家,新****位获得“**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老舍的一生,总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艺界当之无愧的“劳动模范”。1966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2017年9月,**现代文学长篇**经典《四世同堂》由东方出版中心出版上市。这是该作自发表以来**次以完整版形式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