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
滁州,简称“滁”,古称涂中、清流、新昌,安徽省辖地级市,地处北纬31°51′—33°13′、东经117°09′—119°13′之间,总面积13433平方千米。位于安徽省东部,自东南向东至东北依次与江苏省南京市、扬州市、淮安市为邻,自北向西至西南分别与蚌埠市、淮南市、合肥市、马鞍山市相依。素有“江淮保障”和“金陵锁钥”之称,地形以江淮平原和丘陵为主,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截至2021年,全市下辖2个区、4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常住人口399万人。
天长市隶属于安徽省滁州市。
天长市位于安徽省东部、高邮湖西岸,与长江、淮河相邻,地处北纬32°27′27″至32°57′36″、东经118°39′19″至119°13′23″之间,西与安徽省来安县接壤,北与江苏省淮安市盱眙县、金湖县毗邻,东与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隔湖相望,南与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南京市六合区相连。
天长市地理位置优越、区位优势显著、交通便捷,是南京都市圈县级城市之一,市区距扬州50千米,距南京75千米,西傍京沪铁路,长深高速、宿扬高速、宁连一级公路穿境而过,内河航道诸多,经高邮湖连接洪泽湖直达长江。
全市国土面积1770平方千米,境域东西宽约53千米,南北长约56千米,边界总长293.13千米,其中省界270千米,县界25.13千米。
建制沿革
天长历史上最早见诸文献记载建置是春秋时期卑梁邑。唐初设置天长县(初称千秋县)。**抗日民主**时期,曾两次与高邮等县合并改称天高县。解放战争期间,为纪念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地方政权曾两次将天长县改为炳辉县。
1949年10月1日中华*****成立后,仍为炳辉县,属皖北区滁县分区专员公署,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56年1月12日属安徽省蚌埠专区。1959年12月5日,国务院决定改炳辉县为天长县,次年1月5日,炳辉县正式改称天长县,1961年3月复属安徽省滁县专区。
1971年3月29日属安徽省滁县地区。1993年9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民政部下文撤销天长县,设立天长市(县级),由安徽省****直接管辖,暂时委托滁州市代为管理。
天长市属于安徽滁州市管辖
天长市,**安徽省省辖市,由滁州市代管。区位独特,资源丰富,素有“安徽东大门”之称。民营经济发达,经济外向度高,被誉为“安徽的温州模式”,在安徽省进行推广。工业基础较好,配套能力较强。天长市先后荣获全国基础教育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市、全国文化模范市、全国科普示范市、全国质量兴市先进市、全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先进市、全国**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市、全国依法治市先进市等荣誉称号。是**仪表电缆生产基地、**电子元件生产基地、**玩具生产基地、**商品粮基地、**百合之乡、安徽省十强县、中部百强县。
天长不是区,是县级市。天长市隶属安徽省滁州市。
位于安徽省东部,除一面与安徽省来安县接壤外,三面被江苏高邮市、仪征市、六合区、金湖县、盱眙县五县市区环抱,属南京一小时都市圈城市,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一轴双核两翼产业格局中的两翼之一,素有安徽东大门之称。幅员面积1770平方公里,总人口631533人(2015年),其中市区人口约20万,下辖14个镇1个街道2个省级经济开发区。
安徽省天长市
天长地处华东腹地,南临长江,北枕淮河,东临高邮湖,西傍京沪铁路,205国道—宁连高速公路以及正在建设的宁淮高速公路纵贯境内,市区距扬州51公里,南京75公里,到上海也仅3个小时左右路程;水路经高邮湖直达沿江、沿海各大港口。天长是东部沿海地区与内陆中部地区的跳板,是长三角经济区重要的配套加工业生产基地。
历 史 沿 革
春秋战国时期,本地先属吴国,周元王三年(公元前473)越灭吴,属越。越退回江南,复属楚。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本地为广陵、东阳二县地,属九江郡。两汉时期,本地为广陵、高邮二县之地,部分境域属江都县。广陵、高邮先后隶属于荆国、吴国、江都国、广陵国、泗水国、广陵郡。三国时期,高邮、江都县废,本地属广陵县,仍隶广陵郡。晋武帝太康元年(公元280)高邮县复立,本地仍为广陵、高邮二县地,隶广陵郡。
南北朝时期,境内出现侨置郡县。宋孝武帝大明五年(公元461)于石梁侨置沛郡(即南沛郡)及沛县。萧梁时期,沛郡、沛县废,于石梁侨置泾州,领泾城(治石梁)、东阳二郡。侯景篡梁时一度改泾州为淮州。陈废泾州并泾城、东阳二郡,仍于石梁侨置沛郡,领沛县、横山县,隶徐州。北周时期,改沛郡为石梁郡,改沛县为石梁县。除属沛郡及沛县、泾州及泾城外,南北朝时期本地部分境域仍属高邮。 隋文帝开皇初,石梁郡废。隋炀帝大业年间,将石梁县改为永福县。永福县废后,其地归六合。唐五德七年(公元624)析地置石梁县,属方州。贞观元年(公元627),石梁县废,其地入六合。
天长正式置县是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开元十七年(公元729),为纪念玄宗李隆基生日,将每年的八月五日定为千秋节,并于天宝元年(公元742)“割江都、六合、高邮三县地置千秋县”。天宝七年,改千秋节为天长节,千秋县随之易名天长县,属淮南道扬州。天长县的规模自此确定后,历朝无大变化。唐天复二年(公元 902),杨行密建立吴国,天长属吴国范围。
南唐升元元年(公元937),吴亡,天长地方属南唐,设为建武军。南唐保大十五年(公元957),割六合、天长置雄州。未几,以六合还隶扬州,以天长为雄州。后周显德五年(公元958),南唐献江北泗、滁、濠等14州予后周,天长(雄洲)一带在内。
宋开宝八年(公元975),将雄州改为天长军,兼领天长县,属淮南路扬州。至道二年(公元996)军废,复为县。熙宁五年(公元1072)后,天长隶于淮南东路扬州。建炎元年(公元1127)为天长军。绍兴元年(公元1131)降为县,绍兴十一年复升为军,次年仍为天长县,改属招信军,属淮南东路。后入金,绍定四年(公元1231)为南宋收复,仍属淮南东路招信军。
元设天长县。至元十四年(公元1277)属招信路,次年属临淮府,至元二十年属淮安路临淮府,至元二十七年临淮府废,改属淮安路泗州。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天长属临濠府泗州。
明设天长县。洪武二年(公元1369)属中书省直隶泗州,洪武四年属临濠府泗州,洪武六年属中立府泗州,洪武七年属凤阳府泗州。
清设天长县。雍正二年(公元1724)前属凤阳府泗州,雍正三年泗州生为直隶州。泗州在顺治二年(公元1645)后属江南省,康熙六年(公元1667)后属安徽省。
中华民国设天长县。民国元年(公元1912)4月废泗州,民国3年6月划天长县属安徽省淮泗道,民国17年8月废道,天长县直隶安徽省。民国21年划属安徽省第五行政督察区。民国30年划属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区,民国33年由第五行政督察区代管。
民国27年12月天长县城被日军占领,民国29年4月天长县抗日民主**在铜城镇成立,属皖东津浦路东各县**抗敌联防委员会办事处。民国32年2月,天长县与高邮县合并成立天高县,民国33年9月天高办事处分为天长、高邮两县,民国34年4月又合并为天高县,民国34年11月再度分设。其间天长(天高)县均属淮南苏皖边区津浦路东专员公署(民国34年11月改称华中苏皖边区第三行政区公署)
抗日战争胜利后,为纪念新四军副军长罗炳辉将军建立淮南抗日根据地的功绩,苏皖边区**于民国35年6月29日将天长县改为炳辉县。同年7月,***军队占领县城,仍称天长县。
民国36年,*****下的天长县**恢复,民国37年4月与高邮合并为天高县**,12月18日又改称炳辉县,隶属江淮一分区专员公署。
民国38年1月天长解放,原高宝县所属地域从炳辉县中划出,4月炳辉县划属皖北**区专员公署(6月改属皖北区滁县专员公署)。
1949 年10月1日中华*****成立后,仍为炳辉县,属皖北区滁县分区专员公署,1952年4月12日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56年1月12日属安徽省蚌埠专区。1959年12月5日,国务院决定改炳辉县为天长县,次年1月5日,本县改称天长县,1961年3月复属安徽省滁县专区。1971年3月29日属安徽省滁县地区。1992年撤区并乡,1993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2001年底,36个乡镇合并为28个乡镇(街道办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