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学家程颢、程颐(世称“二程”)生于黄陂县,今属(黄冈市红安县二程镇),并在此地生活学习了十五六年。二程创立的理学后来成为**哲学,影响了**七个世纪。
自宋代始,黄陂修建双凤亭、二程书院纪念一代思想家。
二程在陂留下的“鲁台望道”至今传为美谈。作为首部二程传记文学《理学双凤程颢程颐》的作者,裴高才在论坛上作了题为《开封走马黄陂县,祖孙三代六十载》的发言。他以正史、方志、宗谱与诗文名篇等经典为依据,系统地介绍了二程的祖父程遹从开封来到黄陂任县令、其父亲程珦在黄陂任县尉,以及二程生长于斯、学于斯的经历。并引用**旅美学者、程颐第二十九世孙程德祥的说法:“黄陂是二程**故里。
”引起了两岸三地及海外学者的关注。黄陂县城西偏有草庙巷,是二程故里所在地,1370年(明洪武三年)立程乡坊以为纪念。该巷暑天无蚊,乡人传以为异。
传说程夫人侯氏曾梦双凤投怀,于1032年(宋明道元年)在思贤堂生颢,次年生颐。后来二程长大返洛阳,并且成了**思想家,人们为景仰缅怀先贤,便在县城里修了一座清远亭。南宋时改称双凤亭,取侯太夫人梦双凤生二程之意。
一说二程聪颖过人,道德文章名满天下,人称双凤,亭因此而得名。1463年(明天顺七年)佥事沈靖复建于鲁台山麓二程祠内,1666年(清康熙五年)县令杨廷蕴移建于山上。嘉庆年间重修,1830年(道光十年)邑人刘云衢捐资再修,后又遭狂内吹倒。
1848年县令萧恩荫召集邑人金光杰、周超献、周恒渠会议重建、增修石楹,环植林木,顿复旧观。现存建筑即为当时所置。亭中有石砌方形碑,四面镌刻有《重修双凤亭记》等碑文四篇,碑额上刻有双凤朝阳图等。“双凤亭”金字匾额,为1962年重修时郭沫若所题。
除了程乡坊、双凤亭,在黄陂,还遗存有为数众多的“二程”遗迹遗址,如鲁台望道、花柳前川、程夫子桥、聪明池、涵虚亭、二程祠(二程书院)、思贤堂、理趣林、流矢湖,在木兰山胜地有夫子台、白云洞、古贤堂等,这些遗迹遗址今天虽大多已不复存在,有些甚至在历史上因战火、天灾屡毁屡建,且每重建一次,规模就会扩大一次。而今天的黄陂与“二程”相关的地名、街道名或村名就更多了。可见,二程在黄陂的影响深远。鲁台山东边有湖名流矢湖,相传二程练习射箭,曾流矢于此。
鲁台山下有聪明池,在二程祠内,相传蛙不鸣,蚊不叫,旱不涸,水不溢,后掘土得一石龟,中有八卦,被人窃去,这四种奇怪现象不复存在。二程当年在此攻读,凿潭喻道,故池中筑亭,称涵虚亭。有碑文云:“半亩方塘一个亭,森森万象入虚明。百年心印今犹古,怪得蚊蛙不敢鸣。
”池前数步为前川,即“傍花随柳”处,昔日花红柳翠,程颢曾有《春日偶成》诗记其在此春游之乐:“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二程祠前半里地有理趣林,二程当年读书时植柏为林,情与景会,理与心契,虽在陋巷,而乐得其趣。
此外,白去洞、西郊桥(又称程夫子桥)、水台都是二程游经之处。 两程故里虽然两程一生不得志,但其对儒学发展的巨大贡献,却是历史尘埃所难以掩盖的。其实,程颐*后不久,中书郎刘魁上书**毁去“*人碑”,才使两程“**昭雪”,于是在其故居立祀。
宋理宗封程颢为河南伯,封程颐为伊阳伯。元文宗则又分别加封为豫国公和洛国公。明代宗景泰元年(公元1455年),**下诏命其故居为“两程故里”,并诏以颜孟例敕修规制,总面积4592平方米,坐北面南,整体布局为五节大院。两程出生于父亲任官的湖北黄陂,后来随父亲迁居洛阳履道坊。
公元1082年,程颐想在洛阳龙门山一寺院旧址讲学,就给时任西京留守的文彦博去了一封信。文彦博回信称“龙门久荒”,就把自己“伊阙南鸣皋镇小庄一址”,大概是他的一座“别墅”,连同“粮地十顷”送给了程颐,从此就有了**的程颐广授门徒的“伊皋书院”。
程颐拼音[chéng][yí程颐(1033年-1107年10月5日),字正叔,出生于湖北黄陂(今红安县二程镇),祖籍河南府伊川县(今嵩县田湖镇程村)人[1],世称伊川先生,北宋理学家和教育家,为程颢之胞弟。与程颢共创“洛学”,为理学奠定了基础,世称“二程”。
他的学说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主张“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知”的修养方法,目的在于“去人欲,存天理”,认为“饿*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宣扬“气禀”说。
历官汝州团练推官、西京国子监教授。元祐元年(1086年)除秘书省校书郎,授崇政殿说书。其著作有《周易程氏传》《遗书》《易传》《经说》,被后人辑录为《程颐文集》。明代后期与程颢合编为《二程全书》,有中华书局校点本《二程集》。
将谓:误认为。只说是;原以为。
在这首诗里,将谓是误认为的意思。
将谓偷闲学少年出自:《春日偶成》。是宋代诗人程颢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作者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诗歌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诗歌风格平易自然,语言浅近通俗。
赏析:
假如说,诗的前两句主要是写情写景的话,那么,\”时人不识余心乐,将谓偷闲学少年\”,则主要是诗人自己内心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大好春色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自己的情性,这应该是十分自然的事,但是,在扼**们性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儿的少年人才能千,而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一副冷冰冰的面孔才行。
扩展资料:
程颢(1032—1085.7.9) 字伯淳,学者称其“明道先生”。祖先居住在中山府(今河北定州),高祖父程羽由开封府迁居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其父履木兰县令,1032年出生于湖北黄陂(今红安县二程镇)。
北宋时期哲学家、教育家、诗人,理学的奠基者,“洛学”代表人物。
程颢为嘉祐年间进士,神宗朝任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反对王安石新政。在学术上,程颢提出“天者理也”和“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的命题,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便须“以诚敬存之”(同上)。倡导“传心”说。
承认“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
元丰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召其为宗正丞,未行而卒,享年54岁。
程颢曾和其弟程颐同学于周敦颐,世称“二程”,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其学说在理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来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其所亲撰有《定性书》《识仁篇》等,后人集其言论所编的著述书籍《遗书》《文集》等,皆收入《二程全书》。
红安县二程镇是一个历史悠久和文化灿烂的名镇,其因北宋时期理学家程颢、程颐在此生活、讲学、传播里理学思想而得名。http://tieba.baidu.com/f?kz=264129569有趣的红安地名: 以人名为地名: 吴锦堂、余朝益、李忠恕、刘家宜、高仕轩、冯秀益、秦永洪、王桂先、周伏益、程维德、王文秀(红安人有崇学、崇武、崇商传统,因此凡是某村出了一些比较有影响力的举人、将军或者商人,其所在的村就会将村名改为名人的人名,比如吴锦堂村就是纪念此村出的的大商人吴锦堂) 以当地人文现象为地名: 秦世贤、刘世科、戴世英、大学、尚儒(如秦世贤村为宋词人秦少游后裔,此村世代出贤人。
程颢其祖先历代仕宦,祖籍徽州篁墩(今黄山市屯溪区篁墩村)。他们的高祖程羽,是宋太祖赵匡胤手下一员将领。
下面是我精心整理的程颢是哪个朝代的?,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程颢北宋(1032年~1085年7月9日)字伯淳,人称明道先生,原籍河南洛阳,生于湖北黄陂(现红安县二程镇,北宋行政隶属木兰县,二程父时为木兰县令)。宋代大儒,理学家、教育家,封“先贤”,奉祀孔庙东庑第38位。 与程颐为同胞兄弟,世称“二程”。“二程”早年受学于理学创始人周敦颐,宋神宗赵顼时,建立起自己的理学体系。
其家历代仕宦,曾祖父程希振任尚书虞部员外郎,祖父程遹曾任黄陂县令,赠开府仪同三司吏部尚书,卒于该县。父程珦年幼无力返乡,遂居于黄陂,曾任黄陂县尉,后官至太中大夫。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黄陂县尉时所生,自幼深受家学熏陶,在政治思想上尤受父程珦影响,以非王安石新法着称。
北宋嘉佑二年(1057年)举进士后,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神宗初,任御史。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合,不受重用,遂潜心于学术。
《宋史》本传称:“慨然有求道之志。泛滥于诸家,出入于老、释者几十年,返求诸‘六经’而后得之”。与弟程颐开创“洛学”,奠定了理学基础。
在教育上,先后在嵩阳、扶沟等地设学庠,并潜心教育研究,论着颇巨,形成一套教育思想体系。程颢提出,教育之目的乃在于培养圣人,“君子之学,必至圣人而后已。不至圣人而自已者,皆弃也”。孝者所当孝,弟者所当弟,自是而推之,是亦圣人而已矣”。
即认为教育**目的要使受教育者循天理,仁民而爱物,谨守封建伦常。学《论语》、《孟子》则为“知道”,“读《论语》、《孟子》而不知道,所谓虽多亦奚以为?”《大学》、《中庸》亦不可不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明此理也”。而《中庸》“天理也,不极天理之高明,不足以道中庸”。总之,教育必以儒家经典为教材,以儒家伦理为教育之基本内容。
程颢还提出,读书以期“讲明义理”,注重读书方法,“读书将以穷理,将以致用也”,不可“滞心于章句之末”,为此者乃“学者之大患”。同其理学思想一样,程颢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后人为求学统渊源,于他讲学之处立祠或书院以为纪念。 宋仁宗嘉佑元年(1056)于京师讲《易》处(今河南开封繁塔之左)立二程祠。
明成化二十年(1489),河南巡抚李衍就二程祠建大梁书院,祀二程于讲堂。另嵩阳书院亦为纪念二程所立。《嵩阳书院志·序》称:“嵩阳书院,宋藏经处,两程夫子置散投闲与群**讲学地也”。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赐谥程颢为“纯公”,程颐为“正公”。理宗淳佑元年(1241年),又追封程颢为“河南伯”,程颐为“伊川伯”,并“从祀孔子庙庭”。元明宗至顺元年(1330年),诏加封程颢为“豫国公”,程颐为“洛国公”。
明代宗景泰六年(1455年)诏令两程祠以颜子(即颜渊)例修建, 规制比于阙里,前后殿庑斋室等房共六十余间,祭文称颂两程“阐明正学,兴起斯文,本诸先哲,淑我后人”。清康熙二十五年,二程进儒为贤, 位列孔子及门下、汉唐诸儒之上,次年康熙**又赐给两程祠‘学达性天’匾额 。 二程的著作有后人编成的《河南程氏遗书》、《河南程氏外书》、《明道先生文集》、《伊川先生文集》、《二程粹言》、《经说》等,程颐另着有《周易传》。二程的学说后来由南宋朱熹等理学家继承发展,成为“程朱”学派。
学术成就: 程颢、程颐的思想及其洛学学派程颢、程颐兄弟(一般简称二程)开创的洛学学派,是北宋时期影响**,也是最为典型的理学学派。 张载的思想学说,对二程思想体系的构造和发展影响很大。但二程的思想更多的是自己的新创见。
二程把“理”作为其思想体系的**范畴,基本内涵包括三个层次: **,“理”是宇宙的**本原和主宰世界的**的存在。 第二,“天理”又是封建道德原则及封建等级制度的总称。 第三,“天理”也具有事物特性及发展变化规律的意义。 这样,张载以物质状态的“气”为宇宙本原的本体论就被否定了,精神性的“天理”就在理学体系中被确立了**本体的地位。
二程的人性论认为人性有“天命之性”与“气禀之性”的区别。前者是天理在人性中的.体现,未受任何损害和扭曲,因而在至善无疵的;后者则是气化而生的,不可避免地使“理”受到“气”的侵蚀,产生弊端,因而具有恶的因素。 人性中的善自然是其“天理”的本质特征,恶则表现为人的不合节度的欲望、情感,二程称之为“人欲”或“私欲”。
“人欲”是“天理”的对立面,二者具有不相容性。 二程在其“天理”论的基础上对《大学》里的“。